从心理需求分析新农村医患关系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各种医疗人际关系中,医患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指以医生为主体的医务群体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者群体,以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特殊
在各种医疗人际关系中,医患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指以医生为主体的医务群体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者群体,以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并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模式的改变,现代整体医学提出了“社会—心理”模式,要求必须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开展服务[1]。这就意味着医疗服务不能只考虑治病救人,而且必须考虑不同阶段病人的心理需求。
1 新农村背景下医患关系新特点
医患关系本身属于两个主体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长期以来,医患双方的心理需要始终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民就诊时的心理需求已经有所不同,新农村医患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新农村建设中制度、政策、法律和治安等软环境已有所改善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郑州市居民医保逐渐覆盖,医疗改革和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初显成效,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良好局面已逐渐形成。不能忽视的是,在新农村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就医普及率的提高,医患矛盾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2]。
1.2 医闹和医患纠纷在网络上转发和扩大的趋势愈演愈烈
随着网络的普及,医闹和医患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在网络上转发和扩大的趋势愈演愈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原本处于信息弱势的农民更容易获得诊疗信息,农民受到网络相关新闻的影响,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转发、曝光等非正常渠道反映、解决医患纠纷,甚至有人采取一些极端行为如恐吓、暴力等给农村基层医生施加更大的压力。
1.3 患者和家属过分依赖医疗技术和医护人员
人在生病的时候属于弱势群体,由于病痛的折磨影响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病人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怖、否认和暴力行为等负性情绪和行为。病人生存和康复的主要意愿会投射到医护人员身上,希望能通过诊治达到自己健康的美好意愿。一旦愿望受阻,会引发不良情绪和反应。
1.4 患者对医疗花费和收益更加关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医改虽然成效显著,居民医保普及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仍有一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尤其是低收入水平家庭对医疗花费和效益的关注度增加,一旦疾病没有按期望治疗好或者花费超出预期,容易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愤怒等情绪。
2 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该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3]。要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病人服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满足不同时期的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自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5个层次。一般低层次的需要属于基础需要,只有基础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需要。同一时期,人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是总有一个需要占主导地位[4]。人们在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之后,生活学习和交往受到影响,生理安全需要受到影响,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也是医患关系严峻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医护工作人员往往把医治病人的身体疾病作为重点,注重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而忽视了病人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和归属与爱的心理需要,容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在患者就医的前期,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疾病有关的内容均应介绍清楚,手术需征得病人的同意,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在努力提高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应考虑到病人都会产生焦虑不安、恐怖害怕等情绪,担心各项检查是否会产生痛苦或伤害、药品是否会有副作用、治疗是否有不良后果、能否如期痊愈以及痊愈后是否不再复发等,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应在全部诊疗过程中关心、爱护病人,在详尽地对各项措施加以介绍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宣讲。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病人发展起来尊重和爱、归属、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医务人员要积极回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用心倾听,学会和患者真诚沟通,积极鼓励,在适合的时候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病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利用病人家属、朋友等社会支持体系,向他们普及心理学知识,避免病人角色化,鼓励病人积极回归家庭和社会。
文章来源:《新农村》 网址: http://www.xnczz.cn/qikandaodu/2020/111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