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探析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大举措。而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不仅要以“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大举措。而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不仅要以“三农”政策为指导,秉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发挥农村地区独有的生态优势,在确保原有生态平衡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绿色型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结合新型工业和生态文化,降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生态平衡、经济高效、社区美好的发展目标;还要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总体目标,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把广大农民住居区建设成为绿色型社区。 一 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卫生清洁、环境美丽,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城镇化功能区布局合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区模式。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和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突出以人为本的目标导向。人类一切活动都同人们所争取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最强的原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归宿,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原则,要保证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在目前社会财富尚不能按需分配的情况下,只能坚持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原则。” [1]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成果必须秉承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需要的根本宗旨。绿色型社区建设尽管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但是居民对社区绿色发展的关注度是由老百姓自身内在的对环保和生态内在利益要求所决定的,一切生态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强调绿色发展,就是因为绿色成为了人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绿色成为了人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绿色当然也成为社区居民目前生活的需要,成为了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和内容。“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持续进行,当代之内需要再发展,代际之间需要延续发展,人的价值本身就是可持续的价值。”[3]32 2.注重卫生清洁、环境美丽。保持村容整洁,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必备条件。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应该是居民与社区环境和谐相处的,环境美丽,呈现绿化和美化的景象,注重卫生清洁,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真正地实现人与社区环境关系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政府推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村村通公路都是为了建设乡村绿色家园的需要。 3.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生活、生产方式生态化。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方式,特别是工业生产技术的缺陷,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转变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方式,采用生态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技术包括三个层次涵义:其一指生产技术系统的运转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很小或有利于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其二指产品技术系统功能的发挥以及报废后的自然降解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甚微;其三单元技术在产业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可明显减轻和部分消除原技术系统的生态负效应。” [4]新农村绿色型社区要求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不仅仅要把社区建设搞好,而且要求农民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树立绿色理念,把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产业优化结合起来,主导产业应该是高效持续,具有高含量的绿色技术和绿色要素。目前,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应使用绿色技术包括生态农业技术、生态食品技术、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新技术、大气污染防治高新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技术、环境监测高新技术、生态卫生技术,改变过去的高消耗、破坏性强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型现代农业。在生活消费上,应提倡农民健康合理的绿色消费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提倡节约,应选购带有节能能效标志的产品,同时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约资源和能源,合理开发和高效率使用自然资源,使人化自然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升人类社会可持发展能力。”[3]105 4.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合理。新农村主体功能区整体布局一定规划合理、科学,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区和生产区功能布局尊重自然规律和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保需要,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要远离生活区,要有配套的防止污染的设施和能力,生活区既要设施齐全,有利于百姓生活方便。同时要注重绿化,注意添置绿色设施,有利于老百姓平常注重节约用水和用电、注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真正实现城镇化功能区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保。 5.居民生活文明。传统的农村发展观过分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以物为本,而忽视了农民内在的精神需要,忽视了对物的过度占有会导致农村环境的破坏。新农村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既要重视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重视精神文化的需要;既要绿色技术革新,又要重视绿色思想的更新,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文明程度。应健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绿色文化素质。 6.注重古村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每一个乡村社区都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民俗风情,建设“绿色型社区”的重要文化导向,就是注重村落文化的生态性,推动古村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兴旺,最根本的支撑在于古村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建设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必须注重对古村落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凸显本土文化特色,用现代文化元素提升乡村文化的品味,让大家留住“记忆”,记取“乡愁”。 二 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原则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要求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开始深入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新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呈现出来,绿色型社区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但是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而是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保护好了环境和生态,才有可能维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生态优先,不仅是要在人类一切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要强调自然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只有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才能真正地使农村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村改革使得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可是因为农民急于要改变村庄落后面貌,采取了非环保经济增长方式,致使农村社区的环境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最终因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转变发展模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结果。 2.坚持突出特色,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根本要求。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地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社区是由不同居民、不同生活要素、不同设施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各个构成要素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对某一方面的调整必然会对其他方面产生效应,形成好的和不好的影响,必须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目前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把社区建设与工业区建设、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统筹解决。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如果没有城市给予支持,那么农村生态环境将无所依靠,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也将劳而无功。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有因规划不善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这是因为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农业生产体系和乡村文化类型,如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一刀切、一阵风、盲目上马,农村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功能。因此,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积累经验和教训,既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3.坚持居民主体地位,政府主导与居民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环境建设中,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对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在于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福利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广大农民积极主动投身于农村生态建设,才是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利益主体多元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即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当家做主。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生态环境时,坚持突出居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的关系,实现政府主导与居民主体相结合,互为辅成、缺一不可。 4.坚持教育放在首位,实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人的绿色素养,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非绿色行为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人所掌握的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的伤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态度即过分强调人在自然世界中主宰地位。“在后现代主义者来看,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后结果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世界观。” [5]建设新农村绿色型社区,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绿色教育,利用报纸、网络、文艺节目等形式广泛宣传绿色型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与途径,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树立绿色文明观念和绿色世界观,达成绿色文明共识;以道德感化来养成农民的绿色意识,以德治理新农村绿色型社区,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入脑入心,让绿色文明的宣传教育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常态。同时,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需要严密有序的法规和法律保证体系作为依据和准则,在环境建设方面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自觉守法。对有损社区文明环境的人和事,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又要加大处罚力度,实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三 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把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成为“六型社区”,即卫生型社区、环保型社区、文明型社区、循环性社区、节约型社区、创新型社区,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环境,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保持卫生整洁、文明友好,真正实现人与社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卫生型社区。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的实际和特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通过稳步扎实的村庄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卫生,使社区成为卫生型社区。良好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是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盼温饱生活走向盼环保生活,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除了清洁道路河面、垃圾集中和分类处理等,还需要农村居民在养护屋前屋后的绿化,保持公共设施的整洁同时,节约使用能源,主动选用绿色产品等。建设绿色型农村社区,就是要建设卫生型社区,这样才有助于减少和预防居民疾病的传染,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有利于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2.切实治理好环境污染,打造环保型社区。建设绿色型社区,就是要能够有效地保护社区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居民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社区中生产生活,同时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的风尚,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环保型社区。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6]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绿色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重要任务,采取措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轻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危害,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要着力解决大气、饮用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对农村居民健康的损害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打造好一个环保型社区,使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00年全国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政策措施是森林资源管护,按每人管护5 700亩,每年补助1万元。[7]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环境恶化的现状,使得许多乡村变得天蓝水秀山清,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态休闲的质量。 3.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循环型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8]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正确的发展观念。过去农村因为生产力落后,经济增长方式十分粗放,极大地消耗了资源能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持续进步。目前新农村建设绿色型社区,就是要打造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社区,要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经济是与环境友好的经济,是永续利用的经济,也是高度文明的经济。为此,绿色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这样节约型社区建立起来,又可使环境变得“友好”起来。 4.强化绿色道德教育,完善绿色文明制度,建设文明型社区。建设绿色型社区,一方面必须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的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建设绿色文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培养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个人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3]219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和完善绿色发展法律和法规体系,制定社区生态文明公约和制度,用制度和法律来防止社区环境污染,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制度,对污染行为实行“零容忍”,就要让污染者付出代价,让重度污染者受到法律追究。 5.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区。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绿色和自然生态平衡,需要每一个人对自然尊重,节约自然资源就是对自然最好的感恩和回报,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建设绿色型社区,必须让农民注重节约,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要节约,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节约型社区,是所有农村居民共同的责任。“要始终坚持做到开发与节约并举,要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9]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而人民需求量大实际情况,必须在绿色型社区建设中,引导广大农民加强节约,通过节能降耗等方式来建设节约型社区。 6.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新,建设创新型社区。建设绿色型社区,不仅仅是依靠宣传教育和法律制度,还需要制度设计和治理方式创新,需要技术层面上创新,维护生态平衡,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减轻自然界的压力,从技术上支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许多环境和生态的问题就是因为技术缺乏或者技术滥用所造成的,小区居民既要学会利用技术为自身谋求福利,又要学会正确使用技术,把握技术的服务方向。创新型社区和其他社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不断创新,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和资源瓶颈问题,解决生态危机,让居民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培养创新意识。使大家走进新农村创新型社区,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温暖的科普乐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大举措。而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不仅要以“三农”政策为指导,秉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发挥农村地区独有的生态优势,在确保原有生态平衡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绿色型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结合新型工业和生态文化,降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生态平衡、经济高效、社区美好的发展目标;还要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总体目标,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把广大农民住居区建设成为绿色型社区。 一 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卫生清洁、环境美丽,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城镇化功能区布局合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区模式。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和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突出以人为本的目标导向。人类一切活动都同人们所争取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最强的原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归宿,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原则,要保证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在目前社会财富尚不能按需分配的情况下,只能坚持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原则。”[1]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成果必须秉承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需要的根本宗旨。绿色型社区建设尽管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但是居民对社区绿色发展的关注度是由老百姓自身内在的对环保和生态内在利益要求所决定的,一切生态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强调绿色发展,就是因为绿色成为了人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绿色成为了人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绿色当然也成为社区居民目前生活的需要,成为了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和内容。“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持续进行,当代之内需要再发展,代际之间需要延续发展,人的价值本身就是可持续的价值。”[3]32 2.注重卫生清洁、环境美丽。保持村容整洁,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必备条件。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应该是居民与社区环境和谐相处的,环境美丽,呈现绿化和美化的景象,注重卫生清洁,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真正地实现人与社区环境关系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政府推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村村通公路都是为了建设乡村绿色家园的需要。 3.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生活、生产方式生态化。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方式,特别是工业生产技术的缺陷,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转变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方式,采用生态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技术包括三个层次涵义:其一指生产技术系统的运转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很小或有利于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其二指产品技术系统功能的发挥以及报废后的自然降解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甚微;其三单元技术在产业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可明显减轻和部分消除原技术系统的生态负效应。”[4]新农村绿色型社区要求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不仅仅要把社区建设搞好,而且要求农民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树立绿色理念,把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产业优化结合起来,主导产业应该是高效持续,具有高含量的绿色技术和绿色要素。目前,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应使用绿色技术包括生态农业技术、生态食品技术、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新技术、大气污染防治高新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技术、环境监测高新技术、生态卫生技术,改变过去的高消耗、破坏性强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型现代农业。在生活消费上,应提倡农民健康合理的绿色消费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提倡节约,应选购带有节能能效标志的产品,同时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约资源和能源,合理开发和高效率使用自然资源,使人化自然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升人类社会可持发展能力。”[3]105 4.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合理。新农村主体功能区整体布局一定规划合理、科学,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区和生产区功能布局尊重自然规律和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保需要,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要远离生活区,要有配套的防止污染的设施和能力,生活区既要设施齐全,有利于百姓生活方便。同时要注重绿化,注意添置绿色设施,有利于老百姓平常注重节约用水和用电、注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真正实现城镇化功能区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保。 5.居民生活文明。传统的农村发展观过分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以物为本,而忽视了农民内在的精神需要,忽视了对物的过度占有会导致农村环境的破坏。新农村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既要重视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重视精神文化的需要;既要绿色技术革新,又要重视绿色思想的更新,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文明程度。应健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绿色文化素质。 6.注重古村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每一个乡村社区都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民俗风情,建设“绿色型社区”的重要文化导向,就是注重村落文化的生态性,推动古村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兴旺,最根本的支撑在于古村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建设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必须注重对古村落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凸显本土文化特色,用现代文化元素提升乡村文化的品味,让大家留住“记忆”,记取“乡愁”。 二 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原则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要求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开始深入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新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呈现出来,绿色型社区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但是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而是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保护好了环境和生态,才有可能维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生态优先,不仅是要在人类一切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要强调自然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只有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才能真正地使农村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村改革使得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可是因为农民急于要改变村庄落后面貌,采取了非环保经济增长方式,致使农村社区的环境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最终因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转变发展模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结果。 2.坚持突出特色,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根本要求。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地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社区是由不同居民、不同生活要素、不同设施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各个构成要素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对某一方面的调整必然会对其他方面产生效应,形成好的和不好的影响,必须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目前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把社区建设与工业区建设、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统筹解决。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如果没有城市给予支持,那么农村生态环境将无所依靠,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也将劳而无功。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有因规划不善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这是因为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农业生产体系和乡村文化类型,如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一刀切、一阵风、盲目上马,农村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功能。因此,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积累经验和教训,既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3.坚持居民主体地位,政府主导与居民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环境建设中,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对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在于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福利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广大农民积极主动投身于农村生态建设,才是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利益主体多元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即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当家做主。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生态环境时,坚持突出居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的关系,实现政府主导与居民主体相结合,互为辅成、缺一不可。 4.坚持教育放在首位,实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人的绿色素养,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非绿色行为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人所掌握的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的伤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态度即过分强调人在自然世界中主宰地位。“在后现代主义者来看,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后结果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世界观。”[5]建设新农村绿色型社区,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绿色教育,利用报纸、网络、文艺节目等形式广泛宣传绿色型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与途径,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树立绿色文明观念和绿色世界观,达成绿色文明共识;以道德感化来养成农民的绿色意识,以德治理新农村绿色型社区,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入脑入心,让绿色文明的宣传教育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常态。同时,新农村绿色型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需要严密有序的法规和法律保证体系作为依据和准则,在环境建设方面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自觉守法。对有损社区文明环境的人和事,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又要加大处罚力度,实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三 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把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成为“六型社区”,即卫生型社区、环保型社区、文明型社区、循环性社区、节约型社区、创新型社区,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环境,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保持卫生整洁、文明友好,真正实现人与社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卫生型社区。新农村绿色型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的实际和特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通过稳步扎实的村庄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卫生,使社区成为卫生型社区。良好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是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盼温饱生活走向盼环保生活,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除了清洁道路河面、垃圾集中和分类处理等,还需要农村居民在养护屋前屋后的绿化,保持公共设施的整洁同时,节约使用能源,主动选用绿色产品等。建设绿色型农村社区,就是要建设卫生型社区,这样才有助于减少和预防居民疾病的传染,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有利于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2.切实治理好环境污染,打造环保型社区。建设绿色型社区,就是要能够有效地保护社区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居民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社区中生产生活,同时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的风尚,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环保型社区。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6]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绿色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重要任务,采取措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轻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危害,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要着力解决大气、饮用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对农村居民健康的损害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打造好一个环保型社区,使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00年全国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政策措施是森林资源管护,按每人管护5 700亩,每年补助1万元。[7]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环境恶化的现状,使得许多乡村变得天蓝水秀山清,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态休闲的质量。 3.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循环型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8]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正确的发展观念。过去农村因为生产力落后,经济增长方式十分粗放,极大地消耗了资源能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持续进步。目前新农村建设绿色型社区,就是要打造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社区,要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经济是与环境友好的经济,是永续利用的经济,也是高度文明的经济。为此,绿色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这样节约型社区建立起来,又可使环境变得“友好”起来。 4.强化绿色道德教育,完善绿色文明制度,建设文明型社区。建设绿色型社区,一方面必须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的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建设绿色文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培养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个人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3]219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和完善绿色发展法律和法规体系,制定社区生态文明公约和制度,用制度和法律来防止社区环境污染,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制度,对污染行为实行“零容忍”,就要让污染者付出代价,让重度污染者受到法律追究。 5.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区。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绿色和自然生态平衡,需要每一个人对自然尊重,节约自然资源就是对自然最好的感恩和回报,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建设绿色型社区,必须让农民注重节约,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要节约,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节约型社区,是所有农村居民共同的责任。“要始终坚持做到开发与节约并举,要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9]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而人民需求量大实际情况,必须在绿色型社区建设中,引导广大农民加强节约,通过节能降耗等方式来建设节约型社区。 6.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新,建设创新型社区。建设绿色型社区,不仅仅是依靠宣传教育和法律制度,还需要制度设计和治理方式创新,需要技术层面上创新,维护生态平衡,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减轻自然界的压力,从技术上支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许多环境和生态的问题就是因为技术缺乏或者技术滥用所造成的,小区居民既要学会利用技术为自身谋求福利,又要学会正确使用技术,把握技术的服务方向。创新型社区和其他社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不断创新,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和资源瓶颈问题,解决生态危机,让居民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培养创新意识。使大家走进新农村创新型社区,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温暖的科普乐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文章来源:《新农村》 网址: http://www.xnczz.cn/qikandaodu/2021/012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