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明乡风 江苏灌云解锁新农村“幸福密码”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像老两口不想买菜的时候,就到这个食堂来吃。菜品丰富又经济实惠,味道也很好,想吃什么点什么。”位于灌云县城一处小区的幸福社区大食堂,这里的社区负责人说,“这样的养
“像老两口不想买菜的时候,就到这个食堂来吃。菜品丰富又经济实惠,味道也很好,想吃什么点什么。”位于灌云县城一处小区的幸福社区大食堂,这里的社区负责人说,“这样的养老助餐服务还处在磨合探索期,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试点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为老人提供送餐、配餐等个性化服务,守护好舌尖上的幸福晚年。”目前,已有615位老人在这里实名登记,他们均可享受优惠的助餐服务。
在东园村“岭上仁家”新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几个孩子正相互追逐嬉闹,几位老人,围桌而坐,共饮一壶菊花茶。放眼望去,平坦的水泥路面、绿树掩映的村民文化广场、整齐明亮的路灯、规划有序的“小洋楼”……这个原本贫困落后的灌云县南岗镇东园村,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沿海地区的滩涂养殖,遍布全县的大棚豆丹养殖,西部岗岭的甘薯芦蒿种植,中部地区的藕虾、稻蟹混养产业……在灌云329个行政村里,依托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项目俯拾皆是,这些项目在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也彻底扭转了“慵懒散”“等靠要”的民风,让“思进”“思富”成为文明乡风的主流。
一个特色理念,能改变一座乡村;而一座乡村的蝶变,必然从乡风民风的改变开始。“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正是灌云县文明乡风建设的终极理念。结合实际,灌云县依据现有良好基础和群众生产生活特点,聚力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开展本土化、菜单式、多元化的文明实践活动,为解码幸福新灌云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明力量。(夏兴俭 商敏)
干部“思变”,绿色生态叩响民生“幸福门”
初秋的蓝天白云下,田野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创立在东王集镇韩圩村文明实践所里的“一碑四谱”教育基地,十余年来受教育对象已达10万余人次。“一碑四谱”里孕育的精神食粮塑造出韩圩村党风正、村风顺、民风好的良好风尚,村里涌现出“中国好人”“省道德模范”等各级各类模范人物近百名。
“乡风文明在乡间,共建全民阅读圈,书香带来新气象,文明灌云新容颜……”日前,江苏省灌云县首届农民读书节在一段原创音舞快板中拉开序幕。
近年来,灌云县围绕实施文化振兴战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文明志愿服务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盘活用好各级各类资源,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凝聚民众精神、培育乡村文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环境能改造人,文明乡风建设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像城里一样,闻闻谷香、听听鸟鸣,也是一种享受。”灌云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新型农村社区还常态化开展淮海戏、工鼓锣、花船花挑和广场舞文化活动,真正让群众乐起来。”
村民“思进” 特色产业装满农民“钱袋子”
工人们正在筛检刚刚收获的“灌云豆丹”。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每至秋季,同兴镇伊芦村,满山的红枫映衬着四周的黛瓦白墙,信天游客栈的民宿、古色古香的伊尹街更别有一番韵味。自然与人文融合,描绘一幅幅生态宜居图景。当地负责人开心地说:“‘景区+”模式彻底改变了山村落后面貌,村里已建成的采摘体验园正成为现代美丽乡村的新景观。赏美景、品美食、看民俗,在这里游客和村民们能得到全身心的满足。”
转变乡风要从“治穷”入手。村里紧紧抓住东园村“岭上仁家”新型社区建设机遇,引进菊花种植产业,流转村土地300亩,开展菊花规模种植、加工销售,每年可带动村中200余名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且为村集体增加流转发包费用。在借助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稻麦种植的基础上,东园村着力发展农业配套产业设施,从而提升村集体收入,以“端稳饭碗”迈向村集体“稻麦+菊香”多元农业产业兴旺增收。
在让群众富起来的同时,灌云县镇街、村社两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农村上动脑筋、想办法,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精神素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发出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让城市向往农村”的有力声音。
文章来源:《新农村》 网址: http://www.xnczz.cn/zonghexinwen/2022/0829/1309.html